fbpx

巴黎調香師與藝術家diptyque聯同富藝斯拍賣行 帶你以香氣遊歷預展,透過五感欣賞「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diptyque名稱的由來

 

diptyque其實是一個古希臘文字 Diptych,意思是雙面的、對摺的畫作或雕塑,有左右兩面,以繩索等不同的方法連結在一起。古時以至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都愛以diptych的形式創作,因它有很多可能性: 同一幅畫的兩部份、表達同一主題風格一致但兩幅不同的畫作、表現同一主題但意境相反的創作等。Diptych 於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是互相饋贈的珍貴禮物。

diptyque 的第一間開設於聖日耳曼大道34號的專門店有左右兩扇大玻璃展示窗,正正就是以diptych的概念創作出來。

diptyque是調香師也是藝術家

 

diptyque 是由3位來自不同範籌的藝術家於1961年成立,他們分別是劇院佈景師Yves Coueslant、室內設計師Christiane Gautrot及畫家Desmond Knox-Leet。

調香與作畫均是藝術。調香師以不同的調香原料,透過香水的創作去表達個人情感與動人故事;而畫家則透過顏料及繪畫去表達自己的內心。

diptyque是來自巴黎的調香師與藝術家,懂得以香氣帶領我們進入畫作的世界,配合個人的創意聯想,以五感探索畫家及其作品背後的奇妙世界。Fragrance is an art and art is a journey through the senses and the spirit. 

 

Diptyque與Philiips首次於香港舉行

「藝術品與香氛配對導賞團」Art & Scent Pairing Tour

 

diptyque與Philips攜手選出5個藝術作品,配上5款diptyque的個人香氛,參觀者同時以嗅覺及視覺欣賞不同形式的藝術,不但加強於藝術境地遊歷的記憶與感受,更重要的是讓參觀者有更多的幻想空間。

UNTITLED by STANLEY WHITNEY – 1946 & Eau Mohéli Eau de Toilette 2013

作品資料

於富藝斯「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2019香港秋季拍賣中,斯坦利·惠特尼(Stanley Whitney)的《冬季細語》Winter Rap(2005年作) 以成交價2,875,000港元刷新了藝術家世界拍賣紀錄。

《無題》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看似簡單的構圖:不規則的矩形疊成四行,每一行由五至六個色塊組成, 每個色塊由橫穿畫布的水平線條分隔。惠特尼徒手繪畫的筆觸在柔和與姿態之間波動,精心調配的紅色、綠色和藍色,檸檬黃和黑色,在富有詩意律動的視覺效果中顯得動態十足。從文藝復興畫作,早期極簡主義,色域繪畫,以及爵士對唱傳統中汲取靈感,容易識別的抽象網格形式是非裔美籍當代視覺藝術家斯坦利·惠特尼作品的標誌形態,他與顏色的緊密聯系以及對其空間效果的理解,都經過了多年的歷練。

2015年於紐約哈林畫室博物館舉辦開創性的個展之後,惠特尼開始取得當之無愧的國際性認可,包括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所羅門·R·古根漢美術館,印証了他的作品在當代抽象藝術領域的歷史意義。

惠特尼1946年在費城出生,22歲移居紐約,在當代藝術的抽象繪畫巨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今,惠特尼的畫作已被納入世界各地知名公眾機構收藏,包括: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渥太華加拿大國家美術館、羅馬現代藝術中心和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

配搭之個人香氛Eau Mohéli

原料:依蘭、粉紅胡椒、生薑
嗅覺驚喜:岩蘭草  

Eau Mohéli如同一幅自然派畫家的作品,其中最誘人的元素便是美麗的依蘭鮮花,是一個令人感到非常愉悅的香氣,這感覺正與色彩繽紛的畫作相呼應。

 

依蘭生長於科摩羅群島的莫赫利島,紛繁的花叢仿佛佔領了整個舞臺的焦點般攝人心魄。黃色的花瓣仿佛勾勒出繁星點點,綠色葉片與周遭繁茂的草木融合,此境象就好畫中作主調的的黃色及綠色一樣,令人感到寫意。

 

Eau Mohéli是向依蘭的故鄉,科摩羅群島的莫赫利島致敬。自2013年起,diptyque攜手Givaudan基金會共同支持依蘭的可持續種植及保護,確保長期有優質的依蘭原料供應。

 

WARMTH by MATTHEW WONG – 2017 / Do Son Eau de Toilette 2005

作品資料

生於多倫多的王俊傑,他大部分的童年在加拿大和香港之間的來回中度過,後於密西根大學修讀文化人類學。之後他回到香港,從事文職工作跳至另一個,一次他用Nokia手機,在祖父房間拍攝了一張未加修飾的靜物照,首次接觸藝術世界;這一舉動被他稱為「所記得的第一次行使自己的創作意志」。

受此啟發,王俊傑在2010年進入香港城市大學深造,並終獲得攝影專業碩士學位。王俊傑很快對攝影的侷限性感到失望,並開始嘗試繪畫。

作為80後,數字時代的年輕人,他利用Facebook協助自己對繪畫的鑽研,並與畫廊主約翰·希姆和藝術家保羅·本克 John Cheim and artist Paul Behnke. 等人在網路上對藝術展開了長時間的談論。

王俊傑的畫作極有造詣卻並不賣弄。他以野獸派炙烈的顏色,創造出了充滿超自然色彩的森林、峽谷和灌木。創作於2017年的《溫暖》正是這一藝術遠見的絕佳典範。通過交叉線法,大膽卻又有條不紊地畫出有力的菱形斑痕,像是充滿迷幻感的點描繪法,王俊傑營造了一幕多彩、生機勃勃的世外桃源景象 – 一種發自內在的生氣,讓顏料彷彿在畫布上呼之欲出,浮現在觀者面前。

如此豐富的細節使構圖的焦點變得不止一個。僅管畫中的顆粒感和肌理、色彩的反差會讓人不知所措,然而畫面實際上發散著一種冥思般的靜謐,一種寧靜與沈思。下方角落處的一個坐在長凳上的小人更加深了這一情緒。既被周遭的環境所環繞,又與之隔離,他淒涼的目光穿透了畫面的維度 – 點出畫面中的深淵萬丈。


「我確實相信,很大部分的當代生活,存在著一種揮之不去的孤獨感或憂鬱感,而在更廣的層面上,我認為我的作品除了反映我的想法、迷戀和衝動,也體現了這一特質。」

雖然畫中的場景都來自想像,但他的才華使人們立即對此感同身受,畫面中擁有他稱為「使各個領域的人們都能在其中找到認同感的東西」,同時又讓人聯想起大衛·霍克尼近期創作的家鄉约克郡的風景畫中所展現的藝術直覺。

2016年,當著名策展人Matthew Higgs將王俊傑的幾幅作品選入他在Karma畫廊策劃的展覽「Outsider」時,王俊傑一鳴驚人。兩年後藝術家在這家紐約的畫廊舉辦了自己的個展,使他在藝壇聲名鵲起,其作品不僅賣到高價,且引起數位最具盛名的藏家爭相求售,以及MOMA、Guggenheim和Whitney等美術館的興趣。Karma畫廊老闆布倫丹·杜甘說,「我們從未見過對一位年輕藝術家和首次個展有像對他的作品和展覽這樣的反應…這簡直是驚人的。而藝評家、同行和藏家的反應都是一致的」。展覽甚至獲得《紐約雜誌》的藝評家傑里·薩爾茨的讚譽,稱其為「一段時間來,我在紐約見到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個展之一」。

可惜的是,伴隨他的才華橫溢和在藝壇的一舉成名的是其內心的動盪。正如許多藝術家前輩一樣,王俊傑一生都在與抑鬱症鬥爭,他母親對此坦率地說:「你可否知道,媽媽,在我內心,每日都要與惡魔搏鬥,在我一生中每一刻醒著的時光。」與外界隔絕的王俊傑,結合其熟練的繪畫技巧與對內心慰藉的嚮往,在繪畫中找到了他臨時的避風港。他的情緒動盪在其畫作中時常可見一斑。在《溫暖》中,背景中大片的橙色和黃色調讓人想起孟克著名的《吶喊》中色彩相似的圖像。

在他去年年底令人遺憾的過世前,王俊傑被藝壇的許多人譽為他這一代藝術家的代表性人物;,而好友Jonas Wood甚至宣稱「他是現代的梵谷」。

配搭之個人香氛Do Son

原料:晚香玉、橙花、茉莉

嗅覺驚喜:海洋香調  

下方角落處的一個坐在長凳上的小人與鮮艷色彩造成強烈對比。畫面實際上發散著一種寧靜與沈思。這個自相矛盾的情況増加了作品打動參觀者的力度。Do Son是一非常舒服,可以撫平人心的香氛。當參觀者投入了Matthew Wong的悲情世界時,diptyque希望以Do Son給他們一點的安慰。

畫中的橙色亦令人聯想起發生於炎熱越南的Do Son故事。 品牌創辦人之一YvesCoueslant兒時曾於越南下龍灣的海邊渡過夏日,他的父親於當地較遠離海港的小鎮DoSon內建造了一座小亭。那裡的空氣清涼舒適,不像海防市港口般潮濕酷熱。輕拂的海風帶來了攝人心魄的晚香玉香氣與他母親鍾愛的柔和香料味道。

杜桑香氛包含著一份源自印度印支半島揮之不去的精緻童年記憶,那是關於鮮花的記憶,帶著輕盈而馥郁的氣息。

 

24.10.63 by ZAO WOU-KI  / Vetyverio Eau de Toilette 2010

作品資料

《22.6.63》及《24.10.63》從未現身拍賣市場,此次兩幅狂草時期巨作同時登場,彌足珍貴。

大半生旅居巴黎的趙無極1920年出生於北京,在杭州藝專學習期間接觸中國水墨和美術的歷史傳統。其恩師林風眠把歐洲現代主義及中國傳統繪畫形式融為一體,被譽為現代中國畫的先驅。

趙無極於1948年定居巴黎後,一度遠離學藝時期所接觸的古典成規,改為研習西方抽象主義。可是他在1970年初卻回歸本源,重拾中國藝術傳統,創作出經典與當代兼容並蓄、中西合璧的鉅作。

趙無極於1959年至1972年被稱為「狂草時期」的 創作風格,被認為是其非凡藝術生涯的巔峰時期。 滲透著代表趙無極該時期作品中狂野、流暢的草書風格,「狂草時期」標誌著他在傳統中國書畫技巧上之訓練發揮的登峰造極,同時也代表著他在風格上正朝著更為宏偉、壯觀,融合中國與西方風格、 古代與現代元素的方向發展的轉型時期。象徵著他 與過去的分離,並決心從此摒棄具象創作,趙無極 於1958年決定不再為作品命名,而只用創作日期來作標識。

《22.6.63》和《24.10.63》,均創作於 「狂草」的巔峰時期,兩幅作品的創作僅隔數月, 是這一全新超越性抽象的絕佳典範,代表了 趙無極與其深奧的「甲骨文時期」風格之告別, 並轉向更原始的抽象形式來對宇宙起源的探尋進行描繪。

《22.6.63》 和《24.10.63》的縱向構圖可以追溯到中國傳統的立軸,而趙無極運用了書法中「飛白」的筆法, 讓畫筆在捲軸上呈現筆觸(傳統上是沾滿墨汁的),枯絲平行,其勢若飛之狀。

《22.6.63》和《24.10.63》體現趙無極獨特的構圖技巧,激盪的線條在莊嚴的靜謐中席捲而上,充斥著整個氛圍,與原始和混沌搏鬥。《24.10.63》中稀疏飛揚的筆觸,以鮮明的黑色和棕色色調,與鮮亮的猩紅色漬形成對比,是向Jackson Pollock最著名的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作品《第1A號》(1948年)中央的紅點表示致敬。《22.6.63》和《24.10.63》都曾經過著名畫廊經理人森姆·庫茲之手。此次拍賣得以同時呈現兩件皆源於庫茲畫廊、且從未曾出現在拍場的狂草時期作品,實屬極其難得。

《22.6.63》和《24.10.63》的另一個特別故事,是他們曾被美國知名現當代藝術收藏家Walter R. Beardsley收藏,他從紐約庫茲畫廊購得這兩幅傑作。而庫茲畫廊主人Samuel Kootz,在趙無極的創作生涯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將趙無極作品引入美國主要博物館的重要推手。Samuel Kootz是藝術市場中一位獨特的人物:一位敦促美國藝術家創造抽象表現主義新形勢的審美家,而他的畫廊則成為倡導「我覺得是美國繪畫的未來」的實驗場,鼓勵藝術家創作大型作品,因而趙無極有空間創作此幅巨型畫作。

配搭之個人香氛Vetyverio

原料:爪哇岩蘭草、海地岩蘭草、葡萄柚

嗅覺驚喜:土耳其玫瑰

岩蘭草濃郁的木香獨具強烈陽剛之氣,與作品中所用的顏色、筆觸、氣勢相互輝映。在眾多木香中,岩蘭草總能彰顯最出人意表的一面:時而清新自然、時而充滿煙熏感、時而隱含花香。同一種原材料竟能綻放出如此多姿多彩的感官風景,無疑令人驚艷。

作品亦令人聯想到其中一個岩蘭草生長的地方 – 充滿著火山氣息的海地。位於加勒比海的海地,岩蘭草生長得非常茂密,一大片的金黃色。畫中豐富的顏色及晝筆下無拘無束的形態令人喚起岩蘭草強而有力的根部。diptyque所採用的岩蘭草係來自海地南部的三個村莊,得到ESR的標準認證,即係公平貿易,持續發展同承擔責任。

 

嗅覺驚喜 – 土耳其玫瑰與作品中央的紅色遙相呼應,將原本的陽剛之氣有所調和。蘭草香氛並非只為女性打造,是不限性別的作品。

 

LAYER AS A HIDING PLACE by CHRISTINE AY TJOE – 1913 / L’Ombre dans l’Eau Eau de Toilette 1983

作品資料

艾珠經過早期為一個平面設計師的訓練,盡管艾珠隨後轉向如今已成為她標誌性媒介的油畫棒布面創作,其早期訓練的影響在她作品中之圖形感和架構感中仍然可見。《隱身層層疊疊之中》的每一劃筆觸中都有著自己的個性與生命,展示了艾珠對線條、空間和色彩之間關係的本能理解。她的繪畫方式渾然天成且發自內心 — 幾乎帶著性靈的痕跡 — 通過濃重、濃烈的色彩,指向觀者內心最強烈的情感和最深層的恐懼。《隱身層層疊疊之中》的大尺幅展現了豐富的寶石紅與半透明白色顏料、以及水藍色相映交融,在相互躲藏與追逐中無限延伸。同時,斑斑的墨跡從底下浮現,為作品層次添加暗黑色調。

 

艾珠巧妙地將其構圖描述為「可見又不可見的層疊」Layer as a Hiding Place,她解釋說,「這就是我所觀察到的人在社會中的形象;人們看似美好但卻深藏著許多層疊」。各種人物與生物在她繪畫的線條之間自然生成,而艾珠的畫面則通過駕馭這些創造,來探討存在主義的掙扎與超自然力量之間的衝突。

艾珠豐富、多層次的美學讓人聯想起赫赫有名的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Willem de Kooning的佳作。艾珠的作品散發出一種明顯女性化的、堅定而感性的激情。

 

2016年,艾珠在White Cube的首次個展在倫敦舉行。2017年,她的布面油畫作品《小蒼蠅和其他翅膀》Small Flies and Other Wings(2013年)在香港富藝斯以 11,720,000港幣的價格售出。如今,已在全世界許多重要的機構舉辦過個人展覽,其中包括在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舉辦的一場重要的職業生涯中期回顧展(2018年),艾珠被公認為這一時代的傑出抽象藝術家。

配搭之個人香氛L’Ombre dans l’Eau

原料:大馬士革玫瑰、黑加侖子花蕾、苦橙葉

嗅覺驚喜:黑加侖子葉

diptyque的L’ombre Dans Leau是一幅浪漫的畫作,其間展現的是一片優美的白日夢境:幽靜的小河邊,微風輕撫的柳樹下,舒適的夏日小憩…… 

L’Ombre dans l’Eau 「影中之水」同樣是由diptyque其中的一位創辦人Christiane Montadre-Gautrot受到她的一位女性朋友所啟發而創造的。她碰巧同時採摘了一些黑加侖子葉片和玫瑰花,Christiane其後發現留在掌心的混合芬芳竟是如此迷人。每處細節都值得捕捉:黑加侖子葉的濃濃綠意、葉芽的酸澀調與馥郁的玫瑰花香。這是一場天然的嗅覺盛宴。

作品透過濃烈的色彩,指向參觀者內心最強烈的情感,而L’Ombre dans l’Eau則透過強烈的玫瑰及黑加侖子香氣帶出主題。試幻想你走進了一個滿佈大馬士革玫瑰的法式花園,就像是畫作中的一大遍紅色;然後黑加侖子在眾多的玫瑰中隱約出現,兩者的顏色配搭得天衣無縫。而L’Ombre dans l’Eau強烈且直接的香氣完全表達出作品的激情。

 

TABLE BLEUE (BLUE) by Yves Klein – 1961/63 / Philosykos Eau de Toilette 1996

作品資料

法國藝術家伊夫·克萊因 (Yves Klein) 是新現實主義運動的領銜人物,更是行為藝術、極簡藝術和普普藝術的先驅之一。克萊因總是在不斷創新,其作品橫跨多種媒材,伊夫·克萊因於1928年在尼斯出生。 1947年,伊夫·克萊因學習柔道,並視其為智力和德育教育的一種形式,旨在鍛煉情緒的自控和掌控能力。 1952年,伊夫·克萊因更前往日本,進行柔道深造,並取得了黑帶四段佳績。 1955年開始,伊夫·克萊因以藝術形式展現自己作品,他用不同的顏色來展現單色畫創作,成為了著名的“Yves Peintures”。 1956年,他開啟了“藍色時期”,選擇了當時已經存在的靛藍色,一個被他闡釋為“藍色最完美的表現”有著高飽和度、均一的、超自然的著色。

克萊因藍色(International Klein Blue),是根據藝術家克萊因 Yves Klein 的名字命名的顏色(藝術家於1960年註冊的標誌性藍色),他的一生註定與藍色結緣。克萊因相信,只有最單純的色彩才能喚起最強烈的心靈感受力。克萊因藍的藝術作品很純凈,很吸引眼球。由於克萊因藍太過純粹,以致於很難找到可與之搭配的色彩,也讓痴迷於單色畫的克萊因將其發揮到了極致,克萊因藍開始獨立而頻繁地出現在他的作品繪畫和雕塑中。

在1960年代初就嘗試通過家具設計來表達自己的藝術追求,在單色調作品中同時展現實用性和物質美學。

此件拍品的桌子由帕佩斯有機玻璃板和玻璃製成,加上克萊因藍色顏料、粉紅色顏料和22K金箔,組成奠定其作品根基的標誌三色。克萊因把觀者目光帶向那些令人陶醉的鮮明色調,似懸於空間,又似進入深淵。目光停留在其單一顏色的時間越長,越能在變幻的光線下看到不同的色度、色調和顏色。此作品以其1961年設計的兩個原型為本,於1963年藝術家突然逝世後,在他遺孀 Rotraut Klein-Moquay 的監督下製作的。此系列標誌性的桌子完好體現了克萊因對「無限存在」和顏色之情感力量的探索。

配搭之個人香氛Philosykos

原料:無花果葉、無花果乳、無花果木

嗅覺驚喜:黑胡椒

Desmond和Yves在一次希臘度夏之旅後帶回給Christiane Gautrot的禮物是一束束編好號碼的風乾無花果葉盛放在一個小盒裡。多年後,Christiane再度打開這個盒子,發現無花果葉的香味依舊濃郁。正是這個承載著回憶的禮盒啟廸了希臘無花困香氣與無花果香氛蠟燭的作靈感。

Philosykos與Table Blue所用的International Klein Blue都是一個全新且有力量的創作。當時並沒有人懂得以無花果調製香水,diptyque更使用上無花果樹的所有部分來造香,成為diptyque其中一個最經典的香氣。調香師與Yves一樣,為了創作到令自己滿意的作品都非常執著每個細節與原創性。

希臘皮立翁山(Pelion)的夏天便是該款香氛的靈感之源。通往海邊的路途中出現一片野生無花果園。正午的陽光燃燒著大地,微風吹拂下陣陣木香與果香撲面而來。希臘無花果香調是致以整株無花果樹的讚歌:樹葉的清爽綠意、白木的馥郁濃香,還有果實的乳香氣息。試幻想一下,向毛花果樹下正在坐著休息著,樹底下的陰影有沒有令你聯想到Tabe Blue的藍色色調?

#diptyquehk #diptyqueparis #diptyque @diptyque #phillipsauction @phillipsauction

拍賣會資料

晚間拍賣:2020年7月8日 | 日間拍賣:2020年7月9日

香港預展:2020年7月4日至7日

地點:金鐘JW萬豪酒店